廈門名酒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北宋時期,歷經清代、民國至現代,逐漸形成了以高粱酒為核心、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新的產業格局,以下為具體發展脈絡:
一、起源與早期發展(北宋至民國)
北宋時期:廈門已有釀酒業記載,以釀制黃酒、桔酒、燒酒為主,為當地飲食文化奠定基礎。
清代:釀酒業進一步發展,以“黃酒、桔酒、燒酒”聞名。1821-1850年間,永春籍拳師郭信春開設“郭春生堂藥酒局”,以傳統藥酒技藝積累聲譽,成為早期地方名酒代表。
民國時期:1920年,廈門酒坊引進北方高粱和天然大曲,結合本地工藝制成高粱酒,成為福建佳品,與春生堂藥酒共同暢銷南洋。1926年,兩家藥酒在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彰顯廈門酒業實力。
二、公私合營與國營時期(1950-1990年代)
公私合營:1956年,廈門將郭春生藥酒局等兩家酒坊與兩家曲酒廠合并,組建“廈門市釀酒廠”,繼承傳統工藝,生產丹鳳高粱酒、春生酒及固本酒等產品,奠定現代廈門酒業基礎。
國營發展:廈門釀酒廠成為福建省首家國營釀酒廠,持續創新工藝。1979年注冊“丹鳳”商標,推動品牌化發展。1980年代,丹鳳高粱酒榮獲中國輕工部及福建省“優質產品”稱號,暢銷國內外。
三、改革開放后的轉型與擴張(1990年代至今)
企業改制:1998年,菲律賓愛國華僑陳永栽并購廈門釀酒廠,成立亞洲釀酒(廈門)有限公司,引入現代管理理念,推動技術革新。2007年,公司搬遷至海滄區東孚鎮,擴大生產規模,成為福建省規模最大的釀酒企業之一。
工藝傳承與創新:
原料與工藝:選用優質高粱、大麥、小麥、豌豆為原料,結合傳統“老五甑”與“清蒸混燒”工藝,采用低溫大曲發酵,形成清香純正、口感醇厚的獨特風格。
陳釀技術:原酒經地下酒池長年儲藏,后轉入低溫地窖陳釀數年,甚至數十年,賦予酒體“入喉綿甜醇厚、不苦不辣不嗆”的品質。
科技融合:引入微機色譜分析、先進灌裝生產線,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提升產品穩定性與品質。
品牌與市場拓展:
丹鳳系列:推出56度清香型、45度濃香型等經典產品,以及“丹鳳佳釀十年典藏”等高端年份酒,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
國際化布局:產品暢銷港澳、東南亞及歐美市場,丹鳳高粱酒在新加坡國際食品與酒店展覽會、香港美食展等國際舞臺上屢獲殊榮,提升國際影響力。
文化賦能:以“丹鳳信譽中外推崇”為品牌理念,傳承百年釀酒文化,塑造“福建老字號”形象,增強品牌認同感。
四、當代名酒代表與產業格局
丹鳳高粱酒:作為廈門高粱酒的領軍品牌,以清香型為核心,兼具濃香型產品,形成完整產品線。其“廈鷺牌”產品采用原生態釀造方式,無需香料或酒精勾兌,自然清香,健康醇厚。
思明酒:由福建榮裕程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推出,以醬香型白酒為主,秉承鄭氏古法工藝,結合茅臺鎮核心產區優勢,打造高端醬香年份酒。產品融入閩南文化元素,如“思明貢1662”系列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傳遞“喝思明酒,走成功路”的文化理念。
金門高粱酒:雖源于金門,但自2004年在廈門設立貿易公司后,成為兩岸酒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其產品以“清香純正、口感醇厚”著稱,結合媽祖文化、鄭成功文化等元素,推出紀念酒款,深化兩岸情感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