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水產養殖尤其是魚苗養殖管理方面,通過科學規劃、技術推廣、生態保護和政策引導,形成了一套系統化的管理措施,確保魚苗養殖的可持續發展。以下是上海魚苗養殖的主要管理措施:
一、科學規劃與布局
養殖水域灘涂規劃
上海依據《上海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5年)》,對養殖區域進行功能分區,明確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實施差別化管控措施。例如,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規模化水產養殖排污口進行清理,對養殖區內的養殖場開展尾水治理設施改造。
養殖設施現代化
鼓勵養殖場采用循環水養殖、工廠化養殖等現代設施漁業模式,減少對自然水資源的依賴。例如,光明漁業良種繁育中心配備智能化控制系統和高效凈化設備,年生產能力達5億尾。
二、魚苗繁育與質量管理
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引進優質親本品種,如“中科3號”鯽魚、黃顙魚等,建立標準化繁育工藝。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提升苗種質量,確保魚苗生長快、成活率高、抗病力強。
苗種質量監控
建立苗種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對苗種來源、生產記錄、藥殘監測等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管,確保苗種質量符合標準。
三、生態環境保護
尾水治理與達標排放
實施尾水治理設施建設和改造,要求養殖場配備物理或生物凈化技術,處理后的尾水需符合《上海市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DB31/1405-2023)。例如,池塘養殖集中區域配置人工濕地、生態溝渠等設施,集中處理尾水。
養殖投入品監管
嚴格落實《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禁止使用違禁藥物,推進投入品使用白名單制度。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抽檢,確保用藥安全。
四、養殖過程管理
健康養殖模式推廣
總結提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如稻漁綜合種養、多營養層級養殖等,減少養殖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養殖技術培訓
加強對養殖戶的技術指導,推廣科學投喂、水質調控、病害防治等技術,提高養殖管理水平。
五、政策支持與激勵機制
財政補貼與資金支持
統籌用好市級農業綠色生產補貼、市對區“三農”均衡性轉移支付及區級資金,加大對尾水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維的支持力度。
激勵政策
鼓勵養殖場進行生態化改造,發展循環水健康養殖,對符合條件的養殖場給予政策傾斜。
六、監督執法與公眾參與
執法監管
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將水產養殖場納入固定污染源信息庫,實施“三監聯動”,對超標排放行為依法處理。農業農村執法部門加強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環節的執法檢查。
社會監督
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引導公眾參與水產養殖尾水污染防治監督,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七、科技創新與示范推廣
現代化技術應用
推廣智能化水質監測系統、自動化投喂設備和增氧設備,提高養殖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通過手機或電腦實時監測水質變化,實現精準管理。
示范基地建設
建立魚苗繁育示范基地,展示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帶動周邊養殖戶提升養殖水平。
八、應急管理與風險防控
病害防控
建立魚病預警機制,定期對魚苗進行體檢,提前預防常見魚病。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和抗菌藥物,提高魚苗抗病能力。
環境風險應對
制定應急預案,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確保養殖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