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是地方用語,指的的喪葬,中國民間白事禮儀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吊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
在中國近現代改革喪葬禮儀的過程中,又出現了另一種“科學主義”的論調,總有一些人固執地認為喪、殯、葬、祭耗費錢財、人力、土地資源,所以要盡量壓縮以至于無。科學主義還宣稱:“喪”、“殯”、“葬”“祭”過程中的一些悼念活動皆是迷信,是一種無價值的純粹浪費,要盡快消滅,如此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如果這樣做,將會對整個中國社會的道德基礎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以筆者之淺見,人是一種會死的生物,生與死是人生的兩極,死亡是人之最恐懼的對象、最痛苦的結局。殯葬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要承擔起減輕人類這種恐懼與痛苦的任務,達到生者與逝者、人與“神”的和諧。人類之永恒的企盼是:讓個我的生命永存。歷史上為何會出現種種豐富的葬式葬儀,從根本上而言,就是人類希望能讓自己的生活在“陰間”永遠繼續下去,無論是土葬、水葬、天葬,還是樹葬、火葬、二次葬,等等,都寄托著人們永生的企盼。
人類文明與文化傳統的精華——哲學與宗教則提供了人們達到永生的觀念基礎,如中國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說;中國道家的“生死齊一”之論;佛教的“西方極樂”之言;基督教的“天國”之求,等等。人類若能夠達到超越死亡之境,就真正實現了人與自我的和諧,所以,企圖減省甚至消滅悼念及祭祀逝者的活動,是不符合人性與人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