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中有寫:“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除了這些個時候,我們基本上是離不開鎖的。
科技改變世界,現代鎖具稱得上琳瑯滿目,從最基礎的彈簧鎖到彈子鎖,從密碼鎖到聲控鎖,再從視網膜鎖到磁力鎖,安全是安全了,但是卻與孔子所說的天下大同越來越來越遠。當然,天下大同固然不錯,但那只是一種理想中的社會狀態,古人也不是不用鎖的,尤其是碰上亂一點的世道,鎖上門一覺醒來都有可能腦袋搬家,更別說夜不閉戶了。
關于古人使用的鎖具,我們經常可以通過各種影視劇了解。
長條狀,上面有一根插銷,就是印象中影視劇里的鎖具,平民百姓家用它,員外家用它,國家重臣家用它,皇帝家同樣用它。這怎么可能,就是皇帝能接受,平民百姓也不敢用帝王同款啊,那不是自己把自己頭往鍘刀下面塞嘛!不得不說,影視劇未免太不嚴謹了,古代鎖具不止不單一,并且造型多樣絲毫不亞于現代的各種鎖具,相較之下,現代鎖具冷冰冰的電子音與古代鎖具的可愛造型比起來,那可差得太遠了。
古代鎖具的發展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最早見于遠古時期,當時聰明的人們就已經懂得將自己的個人貴重物品包裹起來,然后用繩索縛住,最后再打上一個特殊的繩結。最神奇的是,這種繩結只有用一種叫做“骨銼”的工具才能解開。雖然糙了點,但是從意義上來講,這確實可以算是一種鎖具,畢竟人鑰匙和鑰匙孔都有了。看到這里,然后想了想,發現并沒有什么思路,不禁臉紅,咱這是給全人類智商拖后腿了啊。
后來人們做出木鎖,但是在防盜方面基本是有跟沒有沒太大差別,可能孔子就是因為這個才提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畢竟當時鎖不鎖都一樣。漢代出現金屬鎖,內部取簧片結構,到了明清基本成熟,古鎖制造進入鼎盛時期,材料以銅質和鐵質為主。
上世紀50年代,鉤鎖以及彈子鎖進入我國市場,古鎖這才退出歷史舞臺。然古鎖現在已經沒有實用性了,但是我們已經能夠從那些刻滿了時代痕跡的古鎖上,領略我中華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