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進口發電機回收:根據預測,到2021年,我國工業固廢產生量有望突破46億噸。然而當前我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低于世界先進水平,浪費資源同時污染環境,必須通過政策調整,改變當前粗放利用的局面。
2021年產生量超46億噸 工業固廢臨近轉折節點 工業廢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成分復雜,處理相當困難。如今只是有限的幾種工業廢物得到利用,如美國、瑞典等國利用了鋼鐵渣,日本、丹麥等國利用了粉煤灰和煤渣,其他工業廢物仍以消極堆存為主。 數據統計,2006-2014年,我國工業固廢產生量呈增長的態勢,但增速明顯放緩。2014年,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2.56億噸,比上年減少0.73%。
到2015年,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的目標為322100萬噸。 “十二五”以來,我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超過30億噸,2015年產生量達32.71億噸。同時,我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為60%,而我國臺灣地區達80%;我國尾礦綜合利用率為20%,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為60%。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當前我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低于世界先進水平,浪費資源同時污染環境。相對于國外的企業而言,國內多數企業研發能力較弱,技術裝備落后,同時缺少研發投入的積極性,整體仍面臨不少困境。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固廢產生量未來幾年依然有望維持在8%左右的增長速度,即到2021年,我國工業固廢產生量有望突破46億噸。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到2020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比2015年至少高10個百分點,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3萬億元,75%的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改造。 據業內分析,目前工業固廢處理行業面臨四大瓶頸:,行業技術掣肘瓶頸,目前國內固廢處置技術處于起步階段。
第二,技術裝備水平的落后,制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第三,行業主體結構瓶頸,很難適應工業固廢處理規模化發展的要求。第四,資金利用效率瓶頸,對于企業更快更高效地開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和企業資金的利用效率均較為不利。 針對上述問題,有專家建議,進一步完善固廢監管處置體系,加大聯合打擊力度。建立市、鎮區街道、企業三級監管體系,切實加強工業固廢監管能力建設;開展一般工業固廢底數核查,建立相關數據庫;盡快建立工業固廢收集、運轉、處置體系,對工業固廢實施分類回收,集中處置,建立起源頭產生、收集運輸、回收利用、處理處置的完整體系。